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國文學和音樂創所領域的變革。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其名稱來源於音樂家克林格的歌劇「狂飆突進」,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起的,他們受到啟蒙時代影響,推崇天才,創造性的力量,並把其作為其美學觀點的核心。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受到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盧梭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這個運動持續了將近二十多年,從1765年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狂飆推進時期的特徵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多數都出身於市民家庭,是新興的市民階層的代表。這些市民階層的年輕知識分子用奔放的熱情來表達自己的不滿,他們反對社會等級偏見,反對封建社會「不自然」的生活方式,他們反抗社會、道德和美學的束縛,而反抗的方式就是通過抒發個人情感來對社會進行揭露,以此來引發讀者的共鳴。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的表達多是從感性認識出發,所以言辭激烈,富有感染力並且以感性體驗為主。他們反對啟蒙運動的作家把道德觀念抽象化,他們認為這是一種無用的負擔(nutzloser Zwang)。這種抽象化的道德觀念通過大眾教育得以實現,而這種教育破壞了個體的獨特性。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認為無論是個人還是民族的發展,都應該像生物的生長一樣,所有的等級都是價值相等的,這才是一種理想的自然狀況。 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都有著鮮明的政治色彩,他們反抗當局,反抗貴族和神權的權力濫用,要求人權和社會自由平等。他們的作品大都是反映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描述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之間的衝突,以及年輕人真摯的愛情。在風格上,他們的作品大都感情真摯、熱烈,但其中也夾雜著濃厚的感傷色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