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歷史整理 (1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杜魯門主義是在美國總統杜魯門任期內形成的美國對外政策,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對外政策核心。

1947年3月12日杜魯門發表國情咨文時,要求國會為援助土耳其希臘政府,防止當地發生革命,撥款8億美元。一般認為,這是杜魯門主義正式形成的起點。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歇爾計劃英語The Marshall Plan),官方名稱為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 Recovery Program),是二戰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重建的計劃,對歐洲國家的發展和世界政治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戰歐洲戰場勝利後,美國憑藉其在二戰後的雄厚實力,為幫助其歐洲盟國恢復因世界大戰而瀕臨崩潰的經濟體系,並同時抗衡蘇聯共產主義勢力在歐洲的進一步滲透和擴張而提出此計劃。該計劃因時任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而得名,但事實上真正提出和策劃該計劃的是美國國務院的眾多官員,特別是威廉·克萊頓喬治·凱南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狂飆突進運動德語:Sturm und Drang)是指1760年代晚期到1780年代早期在德國文學和音樂創所領域的變革。是文藝形式從古典主義浪漫主義過渡時的階段,也可以說是幼稚時期的浪漫主義。其名稱來源於音樂家克林格的歌劇「狂飆突進」,但其中心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達的是人類內心感情的衝突和奮進精神。這次運動是由一批市民階級出身的青年德國作家發起的,他們受到啟蒙時代影響,推崇天才,創造性的力量,並把其作為其美學觀點的核心。狂飆突進時期的作家受到當時啟蒙運動的影響,特別是受到了盧梭哲學思想的影響,他們歌頌「天才」,主張「自由」、「個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號。但另一方面這些年輕作家反對啟蒙運動時期的社會關係,駁斥了過分強調理性的觀點。這個運動持續了將近二十多年,從1765年到1795年,然後被成熟的浪漫主義運動所取代。

狂飆推進時期的特徵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Apr 30 Sat 2011 21:06
  • 雍正

在我小的時候

電視劇總喜歡把雍正描寫成一個心狠手辣  無所作為的人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新保守主義是政治動向及運動的一種,以海耶克為思想大宗,新保守主義活躍年代為1980年代-2000年代。主要主張有民間力量、政府不干預、自由競爭。在1960年代的美國開始出現,並於1970年代成型,共和黨為主要推崇黨派,在己故總統隆納·威爾森·雷根、前任總統喬治·赫伯特·沃克·布希及小布希執政期間,均推崇「新保守主義」。

新保守主義之所以稱之為「新」,是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當時提出這種主義的具美國自由主義民主主義及社會主義背景者,不少均首度接觸保守主義;第二,新保守主義較為曲解現時的保守社會政治思維,這種主義是從不少二戰後的知識根源中導出,包括文藝批判及社會科學。新保守主義把一切知識意識形態化。[1]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浪漫主義Romanticism)是開始於18世紀西歐的藝術、文學、和文化運動,大約就發生在1790年工業革命開始的前後。它注重以強烈的情感作為美學經驗的來源,並且開始強調如不安、驚恐等情緒,以及人在遭遇到大自然的壯麗時表現出的敬畏。浪漫主義是對於啟蒙時代以來的貴族和專制政治文化的顛覆,以藝術和文學反抗對於自然的人為理性化。浪漫主義重視民間藝術、自然、以及傳統,主張一個根基於自然的知識論,以自然的環境來解釋人類的活動,包括了語言、傳統、習俗。浪漫主義受到了啟蒙運動的理念影響,也吸收了中世紀文化復古的藝術成分。「浪漫」一詞來自於「romance」—代表了源於中世紀文學和浪漫文學裡頌揚英雄的詩賦風格。

法國大革命和工業革命裡發生的事件和其背後的意識形態也影響了浪漫主義運動。浪漫主義致力於宣揚那些在他們看來被忽略了的英雄個人所達成的成就,它正當化了個人的藝術想像力,並將其作為最重要的美學權威之一,突破了對於藝術的傳統定義。浪漫主義對於歷史和自然題材的強烈訴諸,便是形成這種理念的基礎。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法西斯主義英語:fascism;義大利語fascismo;德語:Faschismus)是一種國家民族主義的政治運動,在1922年1943年間的墨索里尼政權下統治了義大利。類似的政治運動,包含了納粹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蔓延整個歐洲。法西斯主義通常結合了社團主義、工團主義、獨裁主義、極端民族主義、中央集權形式的社會主義[1]軍國主義、反無政府主義、反自由放任資本主義[2]、反共產主義、和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法西斯主義可以視為是極端形式的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大英百科》對法西斯主義一詞的定義則是:「個人的地位被壓制於集體—例如某個國家民族種族、或社會階級之下的社會組織。」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院哲學英語Scholasticism,字源為拉丁語ScholaScholasticus),又稱士林哲學,意指學院(Academy)的學問。起初受到神秘、講究直觀的教父哲學影響,尤以奧古斯丁主義為最,後來又受到亞里斯多德哲學啟發

源流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蒙田[1]Michel de Montaigne,1533年2月28日-1592年9月13日),文藝復興時期法國作家,以《嘗試集》[2](Essais)三卷留名後世。《嘗試集》在西方文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作者另闢新徑,不避謙疑大談自己,開卷即說:「吾書之素材無他,即吾人也。」

生平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德西德里烏斯·伊拉斯謨(Desiderius Erasmus,又譯埃拉斯默斯,史學界俗稱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生於約1466年10月27日,卒於1536年7月12日),是中世紀尼德蘭(今荷蘭比利時)著名的人文主義思想家和神學家。伊拉斯謨是一個用「純正」拉丁語寫作的古典學者。

伊拉斯謨對宗教改革領袖馬丁·路德的思想有巨大的影響,路德欽佩並渴望結交伊拉斯謨。可是後來馬丁·路德與伊拉斯謨交惡,馬丁·路德發表了《論意志的捆綁》來反駁他,此後伊拉斯謨公開指責馬丁路德的文章為野蠻的書。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托馬斯·莫爾爵士(Sir Thomas More,由於被天主教會封為聖人,又稱「聖托馬斯·莫爾」Saint Thomas More,1478年2月7日-1535年7月6日)是英格蘭政治家、作家與空想社會主義者1516年用拉丁文寫成《烏托邦》一書,此書對以後社會主義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影響。

1478年生於倫敦的一個法學家庭,畢業於牛津大學,曾當過律師、國會議員、財政副大臣、國會下院議長、大法官1535年反對亨利八世兼任教會首腦而被處死。

Ringomi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